對十年前自己:我的決策法則都在這裡了

Photo credit: Freepik

我在 2012 年參加 YEF ,至今已有十年。在這十年來完成了台灣美國兩個碩士,旅居幾個中國城市,參與歐洲與南美的專案。兩年前結束各地的職涯漫步,輾轉來到舊金山灣區,邁入人生的下一個階段。

十年前在 YEF 代表結業前,我們曾寫下對一年後的自己一封信。可惜一年的經歷能夠對人生沒有產生太大的見解與感觸。如今十年過去了,對人生的規劃也不同了。回頭來看,我是否對處理人生課題有著更好的認識呢?

矽谷知名投資人 Naval Ravikant 曾提到,人生有三個重大選擇:「在哪裡生活、和誰在一塊、做什麼樣的工作」,這些決定完全是屬於自己,他人無從置喙;同時也只有自己能為這些決定的後果,負絕大的責任。

二十幾歲時,對三個問題都只有一個模糊的想法。一大慶幸就是在少年時,不只是蹉跎歲月光陰,而時刻把這三個決定惦記在心裡,而也是這些選擇互相掣肘形成的平衡,造就了我走出與我成長同儕都不同的人生路。如今回頭看,當我對自己的重大決定感到躊躇猶豫時,有幾個原則以後見之明來看竟有奇效,在此該好好紀錄下來:

  1. 面臨人生的十字路口 — — 選那個能培養自信與眼界的!

自信和眼界不是與生俱來的。「對自己有信心!做出高瞻遠矚的決定!」這種人生建議看似正確,其實只是說的比做的容易。大多數人的煩惱不都是:「我就是沒有自信又看不清未來才徬徨啊!」

萬丈高樓平地起。沒有自信,那就得想辦法去找!眼界不開,有什麼機會能拉拉眼皮?

回頭來看曾經的決策,有一大勝利準則即是:這個決定有沒有機會,讓我更有自信?我是否能因為這個決定而格局更大,對世界有更多了解?舉例來說,當初沒有信心投入更具創業性質的產業,一直讓我稍感遺憾。而參加 YEF 與跨領域同儕交流,小小跨出職涯的舒適圈,其實對自己的自信培養都可以記上一筆。

累積自信的機會到處都有,只是可能看似吃力不討好。在從前工作時,公司內部徵求,誰能為潛在客戶副總做個策略報告。事出臨時,大家為怕出糗影響自己的形象,一時噤若寒蟬。我心裡本來也抖,但轉念一想:雖然看似沒啥好處,但如果我搞得定這件事了,我肯定就不再害怕以後給其他小咖做報告了吧?如果真的說錯話了,也不至於萬劫不復吧!

想到這裡百利無害不禁豁然開朗,便請纓接下了這個任務。事後發現,副總根本是個容易溝通的好客戶!這個經驗讓我往後遇到難搞的客戶,都充滿了莫名自信。甚至有人問我為何我能夠如此從容面對?我一言難盡,只能說:挑戰過大魔王以後,許多關卡都是降維打擊。至今仍讓我感謝當初有鼓起勇氣的自己!

2. 「成長」比「成就」更好

記得小時被耳提面命:要在大人的世界存活,就是要培養一技之長的鐵飯碗。即使沒辦法靠這招吃遍天下,也總餓不死自己!反過來說,如果一技傍身,無論世界變動,大抵不愁吃穿。

大學的時候有個主修資訊的同學,明明程式寫得很好,卻反被這個心態所苦。

他心心念念的是:「資工的世界日新月異,我好不容易把這程式的框架套路學起來了,明天又冒出來更多要學。等到有一天我學不動了,老了是不是就被年輕人淘汰了?」

來到美國,與真正思考過自己職業選擇的同學相聊,我這才發現:「一技之長」的心態可取,但「一勞永逸」的態度則有待商榷,其實犯了固定性思維的毛病 — — 一旦擔心自己跟不上了,職涯焦慮就開始發作了。

由史丹佛心理教授 Carol Dweck 提出的成長性思維提到,工作除了擔負責任和證明自己能力外,更該關注個人成長和價值的實現,我們該從「成長」而非「成就」中汲取能量。成就有如流沙的城堡,換個方式看,很可能就一文不值;但成長卻只要對得起自己就可以快樂無比。確實若產業領域變動的太快我跟不上,如果我的職涯護城河潰堤了… 那我總還有其他可以學啊!如果我關注更多的是自我成長,而不是被別人取代的危機,生活和工作就會更有價值和意義!

3. 穩定不是常態 — — 擁抱不確定性

從前身處在台灣,總給人一種「社會架構是穩定且無從撼動」的感覺。君不見十年過去了,產業裡還是只有半導體最熱門,當醫生一樣令人稱羨。政商界藍綠惡鬥猶在,大財團仍然高不可及。

但若走出台灣一看,才知道世界變動之快,全球企業市值排名還十年不到就大洗牌,樓起樓塌就在轉眼之間。就我所在的領域雲端基建產品和軟體服務,20 年硬體以外的整個行業根本不存在。就算只看硬體,史上最成功的消費者產品 iPhone ,15 年前甚至還沒誕生呢,更遑論這些行業延伸出來的技能與人才需求了!

若說科技趨勢發展尚有跡可循,世界仍充滿了不確定性。知名思想家 Nassim Nicholas Taleb 在 ⟪反脆弱⟫ 一書提到,人類習慣於將小概率事件視若無睹,但世界局勢卻往往是被這些小概率事件所驅動的。沒人預測得到 COVID 病毒會肆虐,更沒人預測得到 2020 病毒帶來的景氣衰退,竟然會在幾個月內谷底反彈;人類卻在自認即將戰勝病毒的 2022 ,重新面臨經濟危機。兩年前選擇穩定公司的 MBA 同學,覺得自己錯過了矽谷新創榮景;而加入新創火箭的同學們,如今發現估值不過夢一場,更直接面臨火箭墜落的裁員危機。

從這個角度看,一味追求將不確定性降到最低,顯然不切實際。亞當格蘭特在最新著作 ⟪Think Again⟫ 書中,鼓勵人們隨時去挑戰自己的思考模式,重新評量我們對世界的刻板印象是否正確。這樣的「思考彈性」是面對未來世界的重要特質。

千萬別以為有組織是大到不能倒的,也不會有什麼體制是絕對無法撼動的。僅僅在我的就讀 MBA 兩年間,在川普執政對移民不友善狀況下,向來行政龜速的美國移民局,竟然反而對工簽制度做了極大的修改,大力緩解了留學生的求職時限壓力。多麼奇妙的際遇,這幾乎是早前留學生望穿秋水也盼不到的。既然沒能預測未來,我們做了幾個重大決定和努力,剩下的與其相信一切會按計畫進行,不如期待意外會帶給我們更好的選項呢!

給不論是幾歲的我自己:下次有決定要做的時候,別忘了 — — 自信與格局是長久的累積,從自己的成長而不是履歷上的成就中找尋動力,最重要的是:相信萬事皆有可能,享受充滿意外的人生之旅!

【作者簡介】

黃焱鍇,為 Epoch School — 未來創業人計畫 2012 學員,在美商顧問公司 Accenture 服務四年,旅居上海、深圳,而後赴美就讀 UC Berkeley Haas 商學院 MBA ,後於 Cisco Systems 總部擔任產品經理,負責開發資料中心管理平台。現居加州灣區聖荷西,工作之餘帶著一歲孩子散步享受加州陽光。


對十年前自己:我的決策法則都在這裡了 was originally published in 付諸行動的夢想家 on Medium, where people are continuing the conversation by highlighting and responding to this story.